主 題:抗日戰爭的國際視角和現代意義
主講人:汪朝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與談人:馬建標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瞿 駿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屈文生 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時 間:2020年10月16日 2:00-4:30PM
地 點: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交誼樓圓桌會議室
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75年前,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民族復興建立了豐碑。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已經過去了75年,有關這場戰爭的研究仍是國際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各種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在國際學界,開始反法西斯戰爭最早、受日本侵略傷害最為嚴重、抵抗戰爭最為持久堅定、對國際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貢獻最大的中國戰場,卻較少受到關注,研究成果十分有限,其中還不乏對中國抗戰的輕視與誤解。
中國是最早受到法西斯侵略禍害的國家,也是最早意識到法西斯侵略危害的國家,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初的槍聲。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激發了世界人民對法西斯侵略擴張的警惕,由此展開了世界范圍內對法西斯侵略擴張的抵抗和斗爭。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以弱敵強,為二戰中被侵略弱國奮起抵抗并最終以弱勝強樹立了標桿。從國際視角將這場戰爭的研究推向深入,更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也更能體會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對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貢獻及其現代意義。回顧過去,觀照當下,展望未來,我們相信,中國的抗戰史研究大有可為,也應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華東政法大學第13期“東方明珠大講壇”有幸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汪朝光主講《抗日戰爭的國際視角和現代意義》。汪朝光教授為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成員,博士生導師,日本京都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主要論著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2010)、《中華民國史》(第四、十一卷)(2011)、《和與戰的選擇:戰后國民黨的東北決策》(2016)、《中國抗日戰爭史》(第四卷)(2019)等。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馬建標,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瞿駿等專家學者將參加本次會議。講座將由華東政法大學科研處處長屈文生教授主持。